宝宝生病吃药不配合,是因为没这样喂!
之前和大家聊了一些关于儿童安全用药的问题,尤其是让家长针对性地了解一些药物的禁忌,比如我们常见的一些抗生素药物,以及国家明文规定的一些儿童禁用或者慎用的药品。那除了用药,在服药这一方面其实也存在很多误区。
误区一:把药溶于牛奶、糖水、粥汤中服用
很多家长因为宝宝不配合吃药,就想把药混在各种食物、饮料中蒙混过关,有的不是冲剂的甚至掰开了混在里面,让宝宝吃下去。
这种做法是不对的。牛奶、饮料、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,可能会与药物结合,影响药物的吸收,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,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。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、铁等矿物元素,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,混浊沉淀,致使疗效大打折扣。
而且,有些药本来就强调「不能掰开」,比如一些缓控释片、肠溶胶囊、肠溶片,而有些药需要「空腹服用」,比如驱虫药、止泻药等。
误区二: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
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,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,自行调整用量。但是事实,临床医生指出,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,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。所以,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,应该及时咨询医生,而不是擅作主张。
误区三:为早日康复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
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,于是中药加西药,多种药一起吃。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、肾脏排泄清除。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,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。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。
误区四: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
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,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,自行停药很不科学。特别是服用抗生素,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,还会产生耐药。
误区五:滥用维生素
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。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。比如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,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,可引起急性中毒。此外,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,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。
当然,可能有很多家长会说,就算我注意了这些误区,可是我家孩子真的是抗拒吃药啊,这可怎么办?这里,家长要学会想些小妙招来引导。
1. 选好剂型
(1)果味剂型是首选
比如说,果味泡腾剂,这可能是最受宝宝欢迎的。按照说明书,将泡腾片溶解在水中,药液就像气泡水一样,好喝又好玩。
(2)尽量不选胶囊
胶囊很容易粘在口腔里或者食管上,很不舒服。给宝宝吃药,最好不要选胶囊。如果只能选胶囊,在喂之前可以先让宝宝喝一些水来湿润口腔再吃药,然后大口喝水把药吞进去。
2. 不同的药,不同的喂法
有些药片,如果药物说明书里面注明可以碾碎,爸妈可以把药片碾碎了,混在温开水里给宝宝喝。
液体药就比较好喂了。先把宝宝的头抬高,让脸侧偏,然后把药勺伸到舌根处,轻轻压住舌根促使宝宝吞咽,确认宝宝把药吞下后,再把勺子拿出来。
如果要喂很多种药,最好把糖浆类的药物放到最后喝,让宝宝对吃药留下个「好印象」。
3. 对付抗拒吃药的宝宝
如果宝宝特别抗拒吃苦药,可以在喂药前后让他喝一点淡糖水。要注意,甜度要淡而且不能喝太多;喝完之后要让宝宝及时漱口。
有些宝宝就是不张嘴,爸妈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,轻轻按住脸颊上的牙关部位,宝宝就会自然张嘴了。
如果宝宝吃药后马上呕吐,可以适当补些药量;过了半个小时才吐的,就不要补了。
4. 克服吃药难,从平时做起
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苦味,可以在添加辅食的时候,就适当加点儿有苦味的食物,比如淡苦瓜汁、芥菜汤,让宝宝对苦味不那么抗拒。
而在宝宝吃了药后,爸妈需要及时表扬宝宝,让宝宝觉得乖乖吃药是个很勇敢的事儿,平时也不要用吃药来吓唬孩子。
【本文章为科普知识,转自网络,只供参考,不代表我公司观点,如有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】
部分内容转载网络 如有违规或侵权 请联系管理员删除